卫生部2012公布的数据显示:生活方式病导致的死亡占我国总死亡原因的85%以上,其中,运动不足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重要危险因素。缺乏运动是糖尿病、肥胖、心脑血管病、慢性疼痛、抑郁症、骨质疏松的诱因,患病后缺乏运动易加重的疾病包括所有慢性病。
运动防控慢病获国际公认
加强体育锻炼是世界上很多国家预防控制慢性病的手段之一,芬兰和美国在糖尿病预防计划中,都将运动处方列入当中。美国有氧运动之父库珀的研究院,用大量实例及数字,证明了适当的体育锻炼能够将由各种因素诱发的人类死亡率整体降低58%。
库珀有氧大健康首席科学家朱为模表示,相比之下,中国国内对中国传统运动和长期跟踪研究投入得有限,比如就气功和太极拳而言,两项运动历史悠久,而且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在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练习,但练气功或太极拳对慢性病的预防有什么好处,最佳锻炼时间和频率是什么,对正常人和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有多大?国内科学界还未给出明确答案,体医融合的开展将推动这种相关研究的进度。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到要加强体医融合。体医融合是指导以健康为目的的运动,弥补健康服务链关键环节的断裂状态,提升健康供给侧服务能力。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刘国永指出:全民健身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手段。2017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医融合促进与创新研究中心”成立,2017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与国家卫计委联合召开“体医融合工作座谈会”。体育总局副局长赵勇强调,体医融合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体医融合关键在于政策驱动
体医融合可以实现运动的安全性、有效性、可持续性。现阶段如何实现体医融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体医融合中心主任郭建军指出,推进体医融合,关键在于体育和医疗部门利用各自擅长优势,通力配合。体育部门有着得天独厚的场地资源、人力资源、运动技术资源等,但必须经过体医融合的培训,并且采取体医融合的合作模式,才能够为患者提供科学的运动指导;医疗部门拥有指导患者健康的话语权,医生擅长根据患者健康情况,为其设定健康达标值,并劝导患者接受科学锻炼指导。
鉴于体医融合对慢病防控发挥出的重要作用,心脏病学领域著名教授胡大一呼吁,由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将运动处方纳入医保,提高医院和医生开展体医融合的积极性。另外,建议医疗部门出台相关考核机制,鼓励医生优先给适合的患者开运动处方。
目前,我国体医融合领域还停留在概念化阶段,离全面落地生根尚有差距,相信在多方共同作用下,体医融合将成为推动全民健康的利器。
本报记者 田晶
践行者
推动近千家心肺预防康复中心成立
胡大一:著名心血管病专家
2000年,胡大一教授处于亚健康状态。管住嘴、迈开腿后,不但身体各项指标恢复正常,也让教授切身体会到了“运动是良医,运动是良药”的内涵。胡大一教授的例子并非个案,2017年初,美国心脏协会发表声明,指出规律运动是高龄心脏病患者的一剂良药,科学印证了运动对人体健康的益处。
20世纪80年代,胡大一教授在美国工作期间结识了有氧运动创始人库珀,从这位同行的身上受到启发,意识到有氧运动是减少疾病发生、促进病后康复、以及延年益寿的低成本办法,值得全面推广。2012年,依托各级医疗机构,胡大一教授大力推广“心肺预防康复中心”项目,中心主打预防和康复两张牌,通过调整运动、心理、营养、戒烟、药物五大处方,让不得病的人少生病,生了病的减少复发。截至目前,“心肺预防康复中心”已由最初的6家发展到上千家,遍布全国。为弥补体医融合领域人才匮乏问题,胡大一教授正在积极与本科院校联系,从源头培养具备医学和体育双重技能人才,毕业后实行点对点签约。
引导病人向运动要健康
李光熙:广安门医院呼吸科主任
曾在美国梅奥诊所工作过的李光熙,对“体医融合”促人体健康的认识更为深刻。2014年,李光熙邀请自幼习武的健身专家宋建钧,跨界参与慢病患者的康复治疗。自此,开启了两人长达四年的合作。李光熙设定目标,宋建钧指导病人完成目标。
为提高病人运动治疗的依从性,广安门医院辟出一块室内场地,每周定期向持有运动处方的病人开放。医生和运动专家产生的合力,让一些轻度慢病者摆脱了药物,打心眼里接受了这种新鲜疗法。一位慢阻肺病人,坚持运动后不但睡眠得到改善,走路也变得轻松了。宋建钧从运动学理论上解释了病人的这种变化,运动能增加慢阻肺病人的摄氧能力,增强呼吸肌力量,减轻病症。
区别于药物处方,运动处方的最大特点是低成本高收益。它同时也是长效干预机制,一旦融入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就能为健康提供可持续性动力。现在困扰李光熙的是,如何让“运动处方”产生广泛影响力,国家怎样开辟疾病预防和康复治疗的新路径,从机制上提高病人运动治病防病的依从性。
身体力行转变医疗服务模式
耿敖: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中心主任
门诊有这样一类心脏病患者,曾让耿敖医生苦闷。尽管已经做了药物治疗和心脏支架,各种检查结果也均为正常值,患者还是难以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心脏康复中心的建立,耿敖找到了解决门诊患者问题的出口。心脏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要从控制危险因素入手,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由于观念和意识问题,预防和康复的重要性曾在很长时间内被忽视,生物治疗被认为是拯救心脏病人的利器。但生物治疗不能解决病人所有的问题,心理、运动、生活方式与疾病互为因果,忽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慢病防控体系的完整性。
中医是中国特色,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探索中西医结合心脏康复方法,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口碑效应显现,一些远道而来的心脏病患者,慕名来参加心脏康复治疗,在接受个体化五大处方的指导基础上,还能享受到长期的跟踪管理服务。如今,活跃在医院“健身区”的人,不再局限于心脏病患者,一些心脏病危险人群,也在积极通过运动改变生活方式,从而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医生针对每位患者开出的差异化运动处方,在保障病人运动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同时,也实现了医疗服务模式的转变。